詩經 - 風 - 二、召南 - 014 草蟲
詩經 - 風 - 二、召南 - 014 草蟲
喓喓:虫鸣声。《毛传》:“喓喓,声也。”
草蟲:蝈蝈。蟲是螽的假借字。
趯趯:虫跳貌。《毛传》:“趯趯,跃也。”
阜螽:蚱蜢。
忡忡:心神摇动貌。《毛传》:“忡忡,犹沖沖也。”《说文》:“沖,水涌摇也。”是以水波的涌起比心神的摇动。
止:即“之”字。此处作指示代词,指“君子”,下同。
覯:与“遘”“媾”通用,夫妇会和的意思。《郑笺》:“既覯,谓已昏(婚)也。”《易》曰:“男女覯精,万物化生。”
降:放下。这里指心中思夫之情放下了。
陟:登。
蕨:山菜,初生似蒜,可食。
惙惙:心慌气短貌。(唐)释玄应《众经音义》:“惙,气短貌也。”
說:《鲁诗》作“悦”。“說”、“悦”为古今字。
薇:山菜,亦名野豌豆苗。
夷:心安平静。
詩經 - 風 - 二、召南 - 014 草蟲
这是一首思妇诗。
诗中的主人是一位采菜的女子。第一章叙述在秋天蝗鸣虫跳的季节,她忧心忡忡地思念在外行役的丈夫,并想象着团聚的欢乐。第二、三章遥叙到了春天采蕨的时候,她的丈夫还不见回来,而她却仍旧幻想着重聚的情景。
诗通过物候的更易和内心变化的描写,衬托出别离之苦。
王照圆说:“两年事尔。君子行役当春夏间,涉秋未归,故感虫鸣而思。至来年春夏犹未归,故复有后二章。”
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,都和《卷耳》相似,借想象寄托心中的愁思。每章的“既見”“既覯”,都是想象之辞。
此诗原写“未見君子”时忡忡、惙惙的忧心,诗中却偏添上一段既見其夫的喜悦之情。对作者来说,这原是出于无奈的自我宽慰和陶醉,而两层描写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。
这种虚幻的喜悦之情,恰如镜子,照出诗人真实的痛苦之心,所流露的喜悦愈甚,其思念之情就愈切,而无法相见的痛苦亦愈深。
「 欢迎使用小程序访问该文章 」